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项目第十一期圆满结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胡松涛 清华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项目第十一期圆满结束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项目第十一期圆满结束

2023-10-31 04: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项目第十一期圆满结束

2022/01/19 信息来源: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编辑:安宁 | 责编:知远

2021年岁末,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第十一期邀访学者带着对这座精神家园的不舍,对难忘的驻访生涯作出总结。第十一期邀访学者项目自2021年9月开始,于12月末结束,16位学者加入文研院学者大家庭。他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或机构,研究专业覆盖了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及相关领域。

“近者悦,远者来”,邀访学者项目是文研院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学术共同体建设,文研院在4个月里组织了30余场报告、茶叙等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还举办了一系列高端学术讲座、读书会或论坛,学者们在此研究切磋、深度交流、涵育学术、激活思想。与此同时,学者们还在北大多个院系授课或开展讲座,多样的学术活动,不仅活跃了北大的学术氛围,也推动了基础研究的传承与发展。以下简要介绍本期邀访学者驻访期间开展学术活动的情况。

第十一期邀访学者与文研院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虞云国,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典籍的研究,兼及现代学术文化。访问期间,虞云国就“刘子健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的学术研究发表了报告;分享“我为什么要研究宋代台谏制度”的治学历程与体会;参加文研论坛“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范式反思”;主持3次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宋史方向研究生关于“南宋本朝史论”读书班。

虞云国、曹家齐教授参加并领读“南宋本朝史论”读书班

杜斗成,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兰州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创建人,从事考古学与敦煌学的教学与研究。访问期间,以“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艺术”为题,为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开展了4次讲座,讲座内容涵盖“印度、新疆、河西走廊、陇东、陇南及造像题材和各时期的特点”。此外,与同期邀访学者也分享了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以及自己为什么要从事考古学和敦煌学的研究。

杜斗成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开展讲座

李天纲,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为中国宗教、中国思想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访问期间,参与了多项学术活动,其中包括发表“宋恕与经学”和“从‘中国礼仪之争’到‘金泽’:我为什么研究中国宗教”两次邀访学者内部交流,并主讲了虚云讲座“华梵融通意自圆:近代佛教复兴与亚洲主义”、严复学术讲座“传统知识的近代转型:以经学与经世学为例”两场北大哲学系学术品牌讲座和“亚洲古学会:战前亚洲佛教共融运动的夭折”工作坊。同时,李天纲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学术讲座系列主讲“关于儒学、儒家的宗教性问题”。此外,李天纲利用北京大学丰富的电子图书资源,基本完成编辑《马相伯年谱长编》和《马相伯全集》。

李天纲在邀访学者报告会上发言

陈少明,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第八届、第九届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中国的经典解释传统、人文科学方法论等。访问期间,陈少明发表了题为“‘精神世界’的时间向度”的学术报告;分享了“我为什么讨论《兰亭序》”;同时加强了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学术交流,主讲了虚云讲座“物、人格与历史——从‘特修斯之船’”说及‘格物’等问题”和严复学术讲座“道器形上学新论”两场公开学术讲座,还参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三校哲学系联合举办的“做中国哲学:思路、方法与实践”学术工作坊,并作会议引言。此外,陈少明在驻访期间出版了《梦觉之间——<庄子>思辨录》(三联,2021年)和发表了论文《经典世界中的<兰亭序>》(《哲学研究》2021年第9期),并基本完成撰写《物、人格与历史》和《道器形上学新论》两篇论文。

陈少明在虚云讲座上发言

曹家齐,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致力于宋辽金历史与文献、中国古代交通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访问期间,曹家齐发表了“南宋遺民情怀与元明浙操江操琴曲”学术报告,与同期学者分享了“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交通史”,组织了“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范式反思”文研论坛,并发表引言。同时,曹家齐还参加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宋史专业师生的读书会;以及受邀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发表“琴曲《潇湘水云》意境与解题”,列入北京大学本科生“古琴经典艺术欣赏”课程。

曹家齐在报告会尾声与友人带来琴箫合奏《关上月》

苏杰,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献学与古籍校释学。访问期间做了题为“《抄工与学者》——写本书时代西方古典文献传播与校勘的历史回顾”的专题报告,并在交流会上对“我为什么研究西方校勘学”作了讲述。同时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作了题为“中西校勘学比较刍论——从胡适说起”的讲座。在文研院期间,苏杰邀请了牛津大学古典学教授威尔逊先生开展题为“西方古典文献学四讲”的系列讲座,分别是:“西方校勘学历史漫谈:古代和拜占庭时代”“西方校勘学历史漫谈:中世纪以及之后的西欧”“古文书学作为辅助学科的价值”和“两个传承之间的区别:重写本”。这个系列讲座不仅对中国的西方古典研究有所促进,对中国古典文献学与西方古典文献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有所促进。以该讨论为契机,苏杰与北大历史学系、西方古典学中心、英语系的中青年教师,在文研院发起了“中西写本学比较研究”工作坊。

苏杰与北大参会学者高峰枫、荣新江、林丽娟(从左及右)会后继续交流

刘永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文化史、明清社会经济史。刘永华于访问期间交流了自己从事人际关系研究背后的学术诉求,报告了自己对19世纪徽州乡民生计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同时,组织、参与了以下北大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包括:组织了“景贤作圣:中国圣贤的跨学科探讨”工作坊,发表以“百神之主:明代政治话语中的君神关系”为题的报告;线上参与“时间·空间·人:全球史视野下的地方近世史”论坛,讨论了沈爱娣教授的新著《传教士的诅咒》;参与政府管理学院罗祎楠老师组织的“多学科视野中的田野工作”沙龙活动,分享了田野经验,并谈了田野工作对史学特别是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价值;参与社会学系张帆老师主讲的研究生课“历史人类学”,介绍区域社会史学者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此外,发表了《祀典仪式视野下的明清省制演进》《从田野和跨界中探索新知——刘永华教授访谈录》《何为抄本?谁之文化?——抄本的解读方法及其问题》,完成了书稿《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个徽州乡民的生活世界及其变迁》的修改,将送交出版。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为刘永华颁发文研院邀访学者聘书

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访问期间,主讲了学术报告“国家图书馆藏回鹘文文献举要”,并以“我为什么研究回鹘文文献”为题,介绍了回鹘文演变历程,反映的社会经济信息等现实意义。同时,阿依达尔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语系为梵巴专业师生开设了每周两节的“回鹘语”课程(共13讲),通过对回鹘文文献介绍与选读,让同学们基本掌握识读回鹘文文字和阅读回鹘文文献的能力,并与东语系师生形成团队展开国家级科研项目。此外,阿依达尔在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发表了题为“鲁尼文碑铭文献相关问题研究”的讲演,并与历史学系付马老师合作研究相关文献,尝试撰写回鹘佛教史;并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分别发表题为“从‘玄奘’到‘玄赞’——宋代翻译家胜光”和“从胜光到安藏——回鹘的译经工作”的讲座。

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与北大外国语学院梵巴专业学生合影

赵灿鹏,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宋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与古文献学研究。访问期间作了题为“‘梁武帝时代’的终点:一个虚拟历史的研究视角”和“我为什么要研究南朝散佚史料”的主题报告,并参加了由文研院和北大中古史中心主办的“衲史今昔:张元济校勘手稿与‘二十四史’修订工程中的百衲本”讲座,发表“《梁书》百衲本及张元济《梁书校勘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还发表了“梁武帝的选择与运气:‘侯景之乱’前夕历史场景的一个分析”学术讲座。此外,在访问期间,赵灿鹏发表《〈梁书〉百衲本及张元济〈梁书校勘记〉校读琐记》和《南朝梁元帝〈职贡图〉题记释文校证》,即将出版。

苏杰3个小时的报告会结束后,同期邀访学者仍觉不过瘾,在走廊中继续切磋问难,左起苏杰、赵灿鹏、於梅舫、张涛

於梅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晚明以来的学人与学术。访问期间,於梅舫就“铸经与破经:康梁师徒重塑中国文化的路径分歧及旨趣离合”主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希望通过历史上的学人与学术,切入近代中国人在遭遇“二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之时,尤其是在固有的价值、秩序、信仰崩塌后,如何调动各自视野、学识以内的思想文化资源,以重建中国文化的多样取径。

此外,於梅舫就“我为什么研究清学史”进行了学术研究历程的分享。

於梅舫发表学术报告

姜文涛,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18世纪的情感研究与印刷文化、比较文学、文艺理论和数字人文。访问期间,他发表了学术报告“英国18世纪的情感与印刷文化:以埃德蒙·伯克之美学观为例”,并分享了自己为什么研究英国漫长的18世纪文学;完成书评《美学形式与社会形式的回归?——凯瑟琳·莱文的<形式>与新形式主义批评的可能》,及编辑《数字人文》期刊。

姜文涛分享学路历程

张国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访问期间,发表了题为“元代官吏除授文书体系初识”的内部学术报告,并以《从宣命到付身:元代官吏除授文书体系的建立》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同时就“我为什么要研究元代社会经济史”与同期学者进行分享交流;组织本期邀访学者虞云国、曹家齐两位教授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张帆、党宝海两位教授在中国社科院古代史所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时代”的探讨,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时代”的众多问题。

张国旺在欢迎会上发言

张浩,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农村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乡村研究、中国社会转型。张浩在文研院作了“农地再延包:农户怎么看?——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实证研究”和“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两场报告,还参与组织了由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农村社会学研究工作坊。

第十一期邀访学者午后园中畅谈,左起曹家齐、杜斗成、张浩、刘永华、苏杰

张涛,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学史、礼制与礼学、清代学术史,关注经学文献的整理研究与传统礼制的现代转化。张涛在访问期间于文研院作了主题报告“‘复原’可以作为方法吗?——信息时代《仪礼》研究进路的思考”,并作了“我为什么学习经学文献”的分享交流。

张涛发表学术报告

武琼芳,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服饰染织史、敦煌石窟美术史。武琼芳发表了题为“敦煌石窟隋代供养人服饰”的学术报告;分享了“我为什么研究敦煌服饰”;并进行了文化遗产活化创新的研究探索工作,策划敦煌主题的新形式展览,以及将敦煌美学引入当下设计制作创意产品。此外,她修改完成系列画册《从印度到敦煌》之《吴哥窟》卷的文稿和图版说明;修改论文《敦煌石窟隋代男供养人首服研究》,即将发表。

武琼芳给同期学者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敦煌故远”展览

缪德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副主任,关注国民经济核算、农村经济、经济思想“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等领域的基础性理论与方法问题。访问期间,缪德刚从学科分类、和经济史的区别、学科变迁和门槛、研究方法更新等方面简要介绍经济思想史,并分享了自己为什么研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的学科化问题,同时以“近代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学科化解构”为题进行学术报告。

邓小南为缪德刚颁发文研院邀访学者聘书

目前,文研院已为迎接2022年春季学期邀访学者(第十二期)驻访做好了准备。文研院将继续养成一方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的天地,努力做到“近者悦,远者来”,建成一种天真纯净的清新风气,让学者们畅快呼吸,感受到学术真正的希望和力量。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